在7月5日舉行的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紀念會上,金陵刻經處新館建設項目正式啟動。該項目位于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二期,新館展廳將有3000平方米,將對外展示刻經印刷技藝和金陵刻經處的珍藏經版。
金陵刻經處由楊仁山居士于1866年創建,是近代第一家由私人創辦的融經書雕刻、印刷、流通及佛學研究于一體的佛經出版機構。歷經150年的風雨滄桑,金陵刻經處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漢文木刻佛教經像版收藏中心,現藏各類珍貴經版12.5萬余片、佛像版18種,并珍藏有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尋回的隋唐古德逸書及各種大藏經,堪稱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。
金陵刻經處常務副主任肖永明介紹,金陵刻經處新館將落戶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二期。根據規劃,待項目開建后預計2到3年時間建設完成,新館將擁有3000平方米的寬敞展廳。屆時,金陵刻經處原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依然保留,老館的部分館藏將遷至新館,全面展示金陵刻經處的歷史沿革、經書佛像和刻經印刷技藝。
明清兩代,大報恩寺一直承擔著全國絕大部分寺廟的印經任務,是全國佛經的流通中心。明清時期官刻的4部大藏經中,有3部與大報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關。此次金陵刻經處新館落戶遺址公園二期,將讓這處千年遺址再續昔日榮光,成為中國佛教文化印刷和佛經流通的中心。
金陵刻經處成立后刊刻的第一部經典《凈土四經》經版、楊仁山居士1911年去世前所立遺囑、1980年刻經處恢復后出版的首批經典作品——魯迅先生1914年捐刻的《百喻經》……昨天,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藝術館亮相的《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展》,集結了金陵刻經處珍藏的上萬塊經版和文物史料,占其館藏經版數量的十分之一。
展廳南側,一面掛滿經版的展墻頗為震撼。記者仔細數了數,這面經版墻分為12行排列,每行28塊,共計336塊經版。工作人員介紹,這些都是大乘佛教經典《大般若經》的經版,由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所譯,全套經版多達7038塊,是金陵刻經處所藏經版中部帙最巨的一部。如果要完整展示出來,把整個展廳的墻壁全部填滿都不夠。
除了各種經版和文物史料,展覽現場還請來了金陵刻經處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萌青,他和同事們一起向觀眾演示一部經書從刻版、印刷到裝訂的全過程。三個環節聽起來簡單,卻包含著上樣、刻字、刷墨、擦印、齊欄、線裝等20多道工序。發刀力度拿捏不準,折頁時沒對齊中縫,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會讓經版和經書留下不完美之處,絕對是個容不得半點差錯的“精密作業”。(轉載自《南京日報》)
中國城市文化生活示范運營商
電話:025 83217691
傳真:025 83217878
http://www.feriacoleman.com